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宏碁只有一條路(3/3)

PC不死,也不會凋零,只是等待黎明 .............

  
      PC的必勝之路只有一條
 
      前面說的企業法人層次,歐美國家乃現代工商業的先驅,西方在產銷&服務、專業技術、及企業管理等領域,都是全球佼佼者。IBM提供TS電腦(ie硬體+軟體+服務)充當這些領域的作業/管理(體外&體內)工具,更清楚客戶需求也更能作出實質的貢獻。較之日本對手Fujitsu,Hitachi,NEC,IBM張揚西方文化(eg工商領域的強項)優勢,助長市場競爭力,創造了不可取代的獨特性。IBM促成企業法人&TS電腦緊密共生(人機共生),TS電腦因此成為企業法人不可或缺的萬能經理!

      致於在個人層次,西方社會崇尚自由&自主,講求法治、尊守自然秩序。習性頃向獨立,注重隱私;教養採取放任(虎媽Vs羊媽,誰好誰壞先不談),順其自然成長,相信自能理性選擇幸福人生。但每一個人都是從幼小無知出發,面對生活、 教育、社群、知識、職場.........的許多挑戰;一路走來起伏,難免多處空白、脫節、失誤等 。甚至說,個人管理包括個人生活、教養、發展等,從來是西方文化比較弱的一環。如把"公司法人&企業經營"拿來對照,將發現徒有理性個人卻無個人經營

      歐美注重獨立個人(individual),能看到的,多屬簡易的個人資料處理(猶如個人簡易EDP)。怪不得,Wintel再也開拓不出新貌,而Apple帶領風潮也不過讓個人視聽更趨靈巧&多面。於是,當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冒起,網際網路更為發達普及,後PC時代(post-PC era)似乎已來臨。缺少超級個人管理功能,則PC僅被看作個人裝備(Personal equipment),用在圖表&文數處理、多媒體、遊戲、搜尋、通訊、or 網購.....等當作一種個人體外工具(盡管軟體已採AI科技)吧了。PC不能進一步還去扮演個人的強大體內工具,人機不共生; PC大戲轉眼唱完,很快便會黯然由主角退為配角

      近幾年引起我興趣,不是Google和Facebook 的成功故事,而是故事(eg 產品)背後的含意。由產品(尤其軟體)常可一窺公司創始人的文化背景,看出主事者的人生觀點Windows是如此,由iPhone更可看到賈伯斯(Steve Jobs)個人主義&自由精神的追求。不同于西方文化彰顯獨立個,而從Google和Facebook 則可見猶太文化深厚的個人(also家族)&社群觀念Google的創始人是猶太裔,由社群成員到任何目標對像,網路搜尋非但快速遍尋許多國家許多類別(eg 新聞、圖片、圖書、網誌等),猶能列出動態排名。Facebook創始人也是猶太裔,由社群舊識到網路新交,網路交流輕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,克服人際隔閡。

      在此特別指出,IBM的TS電腦(ie硬體+軟體+服務)其實是設一文化門檻,方使當時日本大型電腦(尤指IBM主機Mainframe兼容機)無法像相機、家電、汽車等一樣,橫掃歐美市場。而Google和Facebook 的勝出,不能說是網路or軟體技術,更是介於西方文化(獨立個人)與猶太文化(社群觀念)之間的文化門檻發生作用Microsoft或Apple主事者,在歐美家庭長大,強調個人、強調隱私、強調公平合法等,是很難在第一時間會想到類似的創新構思(eg 佩奇排名PageRank)。
 
      華人/儒家文化看的則是個人&社會機變,抽象一點講,從格物致知以至修身齊家、治國平天下的學用應對 。這又何止個人資料處理?又何止社群搜尋&社群聯繫?應用範圍尚含一人的養成教化、家人的衣食住行、職場的生涯規劃&人脈開拓、庶務的推展&決意等種種的個人管理現代社會不只公司競爭,個人同樣競爭激烈,優越個人管理仰賴具有整體個人經營機能的理想PC,形成理性個人&理想PC共生模式(人機共生)理想PC必是一套個人智慧系統(Personal intelligence system),賦予強大人工智慧,兼為體內工具&體外工具;以自動處理資料,主動提供資訊,聯動解決生活、家庭、社群、健康、教育、安全、&知識....等問題,為一超級個人服務專員!

      日常中,一部智慧PC(具有理想PC的許多功能)堪稱足夠。透過網路,穿戴裝置&行動裝置(智慧型手機為感應&互動的中心)+智慧PC&智慧家庭產品(智慧PC為控制&管理的中心)+雲端平台(PC廠商為服務&統籌的中心)的三角關係有機配置連合提供硬體+軟體+資訊(ie硬體服務+軟體服務+資訊服務注意可提供資訊eg 個人/家庭的安資訊),共同造就一智慧實效的超級個人服務專員。台灣PC廠商eg 宏碁(或Asus,甚至HTC等)只有走這一條路,掌握華人文化優勢(切記:文化優勢至今尚存則必有其市場價值,而創新洞察力最好在文化優勢中滋潤)轉而率先開發成功商品,漂亮&主動出擊。
 
      惟有這一條路,敢作前導者(Leader),攀登世界No 1。那麼,台灣PC甚至整個ICT產業才有競爭力,建構文化門檻,才是戰勝聯想三星HP等的不二法門!

      今日,PC仍僅是個人裝備,真正PC(至少像智慧PC)還沒誕生,則又何來後PC時代!?智慧的個人/家庭市場還在緊鑼密鼓,諸事正起頭。也許經過一段時間,網路及雲端成熟;無線、無限、更無現(現貨、現場、現實......),雲端虛擬智慧PC更具經濟&RAS (Reliability,Availability,Serviceability),後PC時代才會蒞臨!!
 
 
PS 
1. 意外成為宏碁股東,再說我對PC(乃至台灣經濟)久有不同看法,故而隨筆略抒己見。
2. 如能配合一實擬虛境(Real virtuality)試驗,智慧PC有機配置的市場火力更強。
3. 本文純屬筆者一向個人感想,若有引述,務請注明出處。


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

宏碁只有一條路(2/3)

PC不死,也不會凋零,只是等待黎明 .............


     台灣身為產品/產業跟隨者(Follower),難有洞察力。況且,電腦乃人工智慧機體,其意義遠超任何 僅是作為人們的體外工具的製品;它是史無前例的傑作,還可足以 充當人們的智慧性(eg 記憶、計算&邏輯、推理、決斷、知識.... )體內工具。苟無透徹明瞭,豈有洞察遠見?

      體外or體內工具,是指在體能or智能方面,可助人們達成工作的器具。絕大部分實物工具,都是體外工具從家居&戶外用品到各行各業的器具設備,從個人配備到國民的運輸、電訊,等等。隨着人類日益進步,體內工具也從昔日符號體系到現今躍為電腦。而軟體/資訊的意涵,更在助成/凸顯電腦有效發揮其智慧性體內工具的價值

      這點,我三十多年前就曾數次提醒產官人士,甚至1989~1990年,斷定PC也朝"人機共生"(Human-computer symbiosis)趨向,本人還準備全力投入軟體開發(see <跟隨者的無奈>)。可是,我卻也因規畫AI軟體,構建心智模式,進一步看到自己的人生使命(see <中國科學革命宣言>, <第五科學革命>,台灣商務),最後反而淡出資訊產業(see <立言的志業>)。扼腕是,台灣政府/業界始終把PC(還擴為ICT)產品全都視為體外工具的製品,就像成衣、鞋帽、家電等,擺脫不了加工/製造為大的心態。我當初淡出資訊業之時,就曾預言PC困境,果然不幸言中。

      二戰前,美國原是許多工業產品的製造大國,eg 鋼鐵、機器、石化、汽車、電子等。這些,都屬體外工具製品or材料,可取代性(勞力密集如紡織,可取代性特高)。 戰後,先是日本、接着亞洲新興工業國家,勵行出口替代,相繼取代美國成為工業產品的生產重地。汽車工業是一明顯例子,尤其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,通用(GM)、福特(Ford)、克莱斯勒(Chrysler)萎靡不振。曾是世界汽車工業之都,也是美國驕傲的汽車製造重城底特律(Detroit),竟在2013年7月18日宣告破產。

      反觀電腦巨人IBM,卻一直雄居產業霸主。IBM早期把電腦視為電子資料處理(EDP)的商用體外工具在1980年代末到1990代初面臨劇烈競爭,也一度陷入虧損。當時,除了傳統電腦公司(eg Burroughs,CDC,UNIVAC)外,前有製造IBM 主機兼容機(eg Amdahl,Fujitsu,Hitachi)的搶奪,後有小型電腦(eg DEC,Wang,HP)、工作站(eg Sun,Apollo,Apple)以及PCs 的蠶食。IBM審時度勢,轉而發揮電腦扮演體內工具的角色,提出完整解決方案(Total Solution, 我稱之TS 電腦),成立全球服務部門,強化軟體支援;造就不可取代的地位,終於擊潰對手。

      一般人看到IBM將硬體、軟體及服務結合成一個完整解決方案,便誤認"硬體+軟體+服務"本身就是致勝秘訣,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。IBM致勝關鍵其實是,TS電腦(ie 硬體+軟體+服務)彰顯了商用體內工具的成效,並在更高戰略層次上吻合"人機共生"(法人-TS電腦)而這條路主要是給"法人&商用"而已。依我經驗,當時IBM主機硬體既非最強,作業系統(OS)也非最好;到今天昂然一支獨秀,確是深得"人機共生"三昧。 台灣政府/業界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跟着講"硬體+軟體+服務",只落得喊空口號吧了!

      那麼,PC的致勝之路又是怎樣子呢?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待續.........



PS 意外成為宏碁股東,再說我對PC(乃至台灣經濟)久有不同看法,故而隨筆略抒己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