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

中醫的科學革命(三b)


淺談中醫的科學革命 ..........


~~~ 恭賀新禧!祝大家猴年吉祥!~~~


3.2 中醫從雲端 重重摔落

     不倚重分析,中醫則藉由 綜合以求一般。不必依賴對 人體的解剖&病因的解析,方能對症下藥;中醫臨床擅長把握 機體的覆變(非覆即變 eg八綱辨證 ) 因反 (相因相反 eg三因制宜 )等的實踐(注:非覆即變、相因相反,皆<易傳>手法),這一實踐導向的,恰好符合 生物(尤其 人)在生態中的自強、適應、演化的途徑。於是,在古代 知識落後的背景裡,中醫猶以 相對科學 相對進步 的面貌,卓然有成,高高雲端。可是,到了近代,中醫卻幾乎千年不變 故步自封,較之西醫 一日千里,不啻雲端 重重摔落。

3.2.1 中醫一度世界之冠

     <黃帝內經>(<內經>)的面世,代表當時中醫 執世界醫學牛耳。<內經> 是中醫 四大部 經典著作之首,約莫出現於戰國之際 ;其他三部 分別是<神農本草經>、<難經>、<傷寒雜病論>(,另一說是<神農本草經>、<傷寒雜病論>、<金匱要略>),陸續成書於秦、漢時期。把 <內經>觀念 當作主軸,再吸收其他三部經典的概要;便可萃取 如"內經綜合圖"(見 下圖)所示 一套整體觀的 綜合診治方略,活脫脫顯示中醫乃一門"有機醫學"(1+1>2)。<內經> 等至今在中醫藥(而非僅 中醫史)仍有其價值,足見當時的世界領先地位。

     內經綜合圖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依該方略,人(生命),乃以陰陽五行(神氣形/陰陽相薄、天人相應)為基礎;在自然&人事的環境生態中,每個人皆以 身、心及其體質 總和為整體的有機系統。未病之人,即為一均衡系統,而已病之人,則是一失衡系統;均衡or失衡 ,分別以正常or失常的人體狀況(可由四診法等獲得)來展現。疾病係由病邪 侵害而引起病症,其病機(病理)包括 病因、病位、病性、病變、病程等內容,終於導致正邪失常 陰陽失調。 辯證論治 先是將四診獲得之人體&環境資料,經過錝合認知 歸納辨識,再判斷為某一證候 。繼之是依據證候,決定治則(基本準則)、治法(具體治療方法)。

     傳統上,西醫分析”病人“以求一般,中醫則是錝合”病人“以求一般。但西醫 ”病人“ 指”病+人“(二者屬線性關係),重點在”病“;分析病因、辨病論治,致於”人“是一般人(指 所有人)。反之 中醫 ”病人“指”病x人“(二者屬非線性關係),重點在”人“;錝合診察其症況證候、辯證論治,“人“也不是一般人(非所有人指 特定之人),乃特定同一人、特定同類人、特定同種人 等。所以,西醫側重理論 遵循一般規律,中醫更重視經驗,凸顯特定處方的價值。怪不得,清末大醫張雨三 會在<醫楔>一書有感而發:「前賢治病,多屬經驗,經驗屬工夫,不能以傳人」。

     辯證論治是歷代中醫針對疾病診治的指南,不折不扣是哲學的"體用不二"的發揮。疾病在某一階段的本質(本體)即:,也就是”病x人“的整體&生命因應 即:;此一本質 所反映出來的現象(作用)即:,中醫稱之證候 即:。西方哲學主張"體用二分",西醫於是破解&分析現象 深究徵狀 ,直入掌握本質or病因,辯病論治。中國哲學則主張"體用不二",中醫據此 概括&綜合現象,總結症況資料,推敲病人因應(ie),同時判斷證候(ie),印證符應;應為體、證為用,"應證不二"即是 "體用不二",辯證論治

     古時候,分析之路阻礙;西醫不易 分析病因,就難以對症下藥,發展受限。可是中醫卻採上圖 綜合之方略,總結 因應證候,勿需辨病而強調 辯證論治;充份展示 中國哲學精義"體用不二"強大力量,方使當時中醫茁壯成長,傲視全球。遠在秦、漢時期,中醫水平無疑躍居世界之冠;一直到唐、宋年代,仍居世界翘楚。

     能夠扮演古代醫學領航,中醫作為"有機醫學"一門,彰顯 中、西醫學對疾病的體用之見解不同,發人省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