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

中醫的科學革命(三a)

淺談中醫的科學革命 .......... 



3 <黃帝內經>的批判

     人類得以更進 探尋世界,悉憑不同民族 主要指中國人&西方人,各發揮其文化核心(注意!中、西 皆為三維文化),循序漸進;大致說來,彼此各採其 認知方式,再型塑其宇宙概观,並逐步營造其文化建構(內含 文化本質)。其中,不同領域的學科,本文聚焦 醫學,亦復如此。而從 中、西醫學角度切入,也發現二者猶如整個 中、西文化一樣, 鮮明對稱&強烈互補,極具意義、價值。他山之石,在對 <黃帝內經>加以批判之前,應回顧一下西醫 的演變軌跡。

3.1 西醫掙脫束縛

     醫學(Medical science)亦科學,科學(Science) 意為知識(Knowledge),惟少數國人卻誤為分科之學;西方科學乃針對客體(Object),以外部世界(External world)為場景,耤分析性(Analyticity)以求其一般性(Generality ,ie 一般原理General principles)。因此,西醫 自然而然便把 分析&外部 當作指導,秉持 外在&分割 為診治法則;一錘定"性", 也決定了 拆解&組合(1+1=2)特徵的 無機醫學趨向

     診治行為乃把 人視為對象,首要工作 就應該先瞭解人體。但在古代,人體解剖是嚴格禁止的,尤其西醫又是偏重分析性方式;分解之路阻斷,當時發展空間 就完全被束縛住。古希臘、羅馬時期 堪稱西醫的旭日燿昇,不過一直到 中世紀,總的來說,醫學發展甚為緩慢。

     古希臘大醫 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  BC 460-370)留下 深有影響的,反是一份醫學倫理的文獻:希波克拉底誓詞(The Oath of Hippocrates,應是古羅馬偽託)。古羅馬名醫 C-蓋倫(C  Galenus ,129-199)在解剖、生理、病理等領域都有貢獻,遺憾的他許多新發現是在 動物解剖實驗中總結出來,錯誤也不少。 中世紀 波斯御醫 阿維森納 (Avicenna 980-1037) 著作<醫典>(Canon of Medicine),承續 古希臘、羅馬的碩果 並參考東方醫藥,系統性地整理而成的 一部醫學百科全書。該書直到17世紀 猶是西方國家醫學經典,但至今除醫學史之外 已無價值

     文藝復興尾聲,16世紀科學革命 浩蕩中,醫學革命也策馬疾走遄征。人體解剖學領軍突破,維扎里(Andress Vesalius,1514-1564)不顧宗教禁令,甘冒不韙 進行人體解剖實驗,並完成<人體構造>(約1543年)巨著,三維的人體物質結構、組織器官鉅細靡遺。分析&外部(ie外在&分割 法則) 邁開大步,西醫從此掙脫束縛,自由發展

     17世紀,生理學透過實驗解析 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,有了重大發現 。1628年 英國醫生哈維 (W Harvey) 發表<動物心血運動的解剖研究>名著,證實了 人&高等動物的血液循環現象,闡明心臟的中樞作用。當時 顯微鏡、溫度計 等應用,更強化了 生理學實驗的定量&客觀效果。法國哲學大師笛卡兒(R Descartes)宣稱 人的身體是一架機器,各種生理功都可用 物理運動與幾何原理 來解釋。人和機器一樣,器官or零件有了毛病,或其間聯繫出了問題,就必須找技師來修復or找醫師來治療,開啟機械論(Mechanism醫學模式

     病理學是一頗具歷史的學科,探索 疾病的病因&發病,和患者機體的病變,轉歸等。18世紀科學思潮急湧、工業革命興起,也促進醫學的蓬勃滋長,病理學 相應開始成為一門科學。不只人體血液循環、肌肉收縮等能以機械論說明,疾病的症狀、徵候也可從病理解剖得到證實。意大利醫生 莫爾加尼 (G B Morgagni )同樣把人看成一部復雜機器,根據 數百例的屍檢材料,找出症狀與病灶 的關聯, 創立了病理解剖學;1761年發表<解剖學的疾病部位與原因>,為器官病理學的肇端。

     近代西醫,在16、17世紀紮實奠基,18世紀再加體系化、分科化。至19世紀,分析&外部(外在&分割)更由組織器官層次,深入到細胞、細菌層次;此一世紀生物探微,方使當時西醫獲得 飛躍疾進的發展。而生物學嶄新出現、協奏 化約論(Reductionism)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序曲。擇其要者 約略言之,德國 醫生病理學家 魏爾嘯(RVirchow)倡立細胞病理學,疾病原因 能在細小的細胞 層次 加以解釋。 法國微生物學家·巴斯德(L Pasteur )發現 發酵&傳染病 也都是細小的微生物所導致,德國醫學家 科赫(R Koch)也發現炭疽熱的病原細菌,相繼開闢了微生物、免疫領域。

     百尺竿頭,更進百尺;20世紀 生醫結合尖端物理、化學科技,躍升為現代醫學。分析&外部(外在&分割)更由細胞、細菌層次,深入到分子、原子層次,對疾病的診斷、治療 遂窮究到 理化的微觀水平;最具指標莫過於 分子生物學的誕生,印證化約論的壯言:生物可化約為化學,化學又可化約為物理。而生化、機電、聲光技能(Know how) 的勵進,有助病原體、激素的發現,也引發藥劑研製、檢查化驗等諸多創舉,更帶動 精密醫學儀器、配件的大爆發。20世紀, 內科、外科、診斷、治療 ......等,因此無不突飛猛進;甚至精神科學、人類基因、干細胞研究,也都取得巨大成就。

     相較20世紀是生物醫學的燦爛展現,21世紀有可能是 另一個輝煌的新開始。美麗願景,取決於 (1)化約論的極度深化:分析&外部(外在&分割)  繼續深入到次原子層次,eg 量子生物學,目前主要探索相關生物分子的次原子結構,將其結果與生物活性(Biological activity)聯繫起來,未來仍待精進;(2)機械論的高度復雜化:機器的觀念,晉升到 復雜系統(Complex systems)的觀念,在醫學上,人類生態系統 受到重視,一種連結生物、心理、社會的 綜合診治醫學模式 逐漸孕育,也隱含社會>生物>化學>物理  的化約新愾念。

     回顧二千多年西醫歷史, 古代 由於分析之路阻斷,醫學發展緩慢;直到近代 掙脫束縛,醫學進步神速,一日千里。


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

<黃帝內經>的揚升&捨棄

九月東京輕井澤 ..........


九月台北,戶外仍是悶熱;走不了一點點路,思緒便在一身汗水中 糾結起來。

邀約到東京輕井澤,偷閒漫步;海拔約1000m,溫度22C左右,頓時秋意湧溢。

說是「小瑞士」,倒略嫌過譽。然而有山有水、有樹有景...... ,暑已消又楓未紅,似秋非秋,更涼爽宜人;筆者2~3天涵養,身心感覺活潑卻是真的。

中醫的科學革命,此時有較深入的體認。中醫的科學革命,從一個小角度來看,簡為<黃帝內經>的科學革命:揚升,從<黃帝內經>開始;捨棄,也從<黃帝內經>開始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輕井澤 雲場池(白鵝之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