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

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

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

人類最美的生命故事

最美的生命故事  ..........


杭亭頓(SP. Huntington)講的"文明衝突"只是看到文化的表象;然則,文化深深 深幾許,世人知否?

中、西文化的精深之處 具有相反相成的驚艷。可嘆的是,今日大家只見二者"相反"卻不見其"相成",只發現彼此的衝突矛盾、卻不曉得雙方 融和統一的浩瀚。殊不知,如果能把中、西文化的形上領域加以貫通,勢必洋洋寫出 未來人類最美麗的生命故事。

傳統西方主流文化乃以「上帝(終極)」為依歸;憑藉分析事物 來尋求"真"理,講究理性思辨,循此探索自然法則(機械論)、主張 人(自然人,暗喻"個體")生而平等(傾向"個人"主義)。

反之 古代中華文化(儒家為主流)則以「人」(社會人,暗喻"群體")為重心;著眼不分的整體事物之所以存續、歸納出了"善"的道理,秉持正面態度與系統思維(有機論),並提出倫理親等的社會規範(帶有"集體"主義色彩)。以上可參考中西文化比較表如附

今日,世界進入亂局,危機四伏!我們必須汲取西方的存有不滅理念、再融入中華文化的化生不斷之觀點中,重新來詮釋 "天"(上帝)、"地"(宇宙)、"人"三大範疇。打破束縛,跨越歷朝儒家"性命"之說;"性自命出",站在宗教&科學之上,專注對""(以至"")的根源課題去深切探究。彰顯現世的"存有+化生"意義,指出"人身"是ㄧ化生機體、而"人命"既是存有又在化生,為人類找到新方向。

實際上,中、西文化的波瀾壯闊絕非偶然,宇宙中早已存在"存有+化生",人類祇是有幸得以恰當摸索並用文化呈現。 21世紀儒者應致力於中、西文化的形上貫通,以求融和統一;突破性卻也是必然性去建構:融存有入化生,忠實反映宇宙。惟有如此,方能開啟一個兼容並蓄且更為優異的先進文化,為宇宙人生攥寫一個最美麗的生命故事! 

如附:









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

你我有前世嗎?(3 end)

你我有前世嗎 .........?


在古典物理學中,"物質"(Matter)具有質量與體積、是可觀測的物理實在(Physical reality)。但在現代物理學中,由於微觀領域的量子現象,上述物質的見解 已經無法適用。再說大家原本認為宇宙 全由物質組成, 然而近年太空探索的結果卻出人意表;顯示一般講的"物質"只佔宇宙約5%,其他冠以"暗能量"(Dark energy) 和"暗物質"(Dark matter)則分別佔宇宙約27%和68%。

外在大宇宙是如此,那麼內在我的小宇宙(即個人心身)呢?

談到人的心身(Mind&Body),現今生物學觀點多認定 全由物質組成,也相信 人的"意識"(Consciousness)是腦神經(物質存在)的功用。這些觀點 確實難以否認,不是嗎? 人們的七情六慾 終究相同,大家的深思熟慮、一顰一笑怎不是物質現象。

理化知識披露,原子便是構成萬物包括人的基礎物質材料,為可觀測的物理實在;屬全同粒子(identical particles),具運動(Moving)秉性。原子再由"次原子"粒子(如:電子、中子、質子等)組成,它們也都屬全同粒子;但因組成的數量不同(指:質子與電子的數量),形成了已知100多種原子(以元素形態存在)。

內在我的小宇宙 雖是物質組成,然而"自我"("單純自我",此處把"自我"與"意識"區別看待)卻是唯一;既是存在,也發揮著主體能動角色。套用St.托馬斯·阿奎那 所提的論證,每ㄧ物質之所以會動,就是因為被其他物質推動;其他物質之所以會動,也是因為再被另外一物質推動;如此一直回溯,最終一定有一 扮演內在第一推動(不是St.托馬斯的外在推動)。

無疑,"自我"就是我心身的內在第一推動者,扮演個人 內外行事之目的性與原動性的推動機制,第一推動者(Mover)也必然是存在者。而且,"自我"很可能不是 一般講的"物質"(若是"物質" 便有循環推動之疑慮);至於是否 某種類似"暗能量"或"暗物質"的東西,就不得而知了。

你我有前世嗎?(2)

你我有前世嗎 .........?


人體具有很多不同的器官,能夠新陳代謝。全身器官所含的元素,依原子重量排名有:氧、碳、氫、氮、磷、硫等,約佔97%重量,此外還有:鈣、鉀、鈉、鎂、鐵、鋅、銅、錫、鎳等。有關原子都是在一百多億年前,宇宙誕生之後,陸續形成。

由於人的新陳代謝,藉箸輸入(如:飲食)與排出(如:流汗);身體每年約98%的原子都會被替換,3~5年幾乎全部替換一輪(除了少數像牙齒琺瑯質的原子之類)。猶如一輛車會換燈泡、換輪胎、換電池。所以,你、我每3~ 5年可說完全替換一次,變成了一個新的人;身體的原子在一入一出中 快速替換,新的原子來自身外他物:動物、植物、空氣&水等等,還包括他人分解或排出的。

正常人體的必需元素 多屬穩定元素,其原子的壽命大都非常長,直追宇宙。你、我和萬物不但都是由原子構成,各自還不斷交相替換,堪稱宇宙物我一體。你、我肉體消逝,物體分解,不過是回歸宇宙。的確,那曾經構成你、我或某物的原子並未消失,仍在宇宙間流轉;這些原子,跟千百年前構成當時宇宙萬物(含:人)的那些原子 彼此相同,毫無二致。

在地球上,人是社會動物。透過接觸、透過空氣&水、透過生態系統,再透過個人的輸入排出、透過眾人的生生死死,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密切。甚至蠻肯定的,你、我一生中,身體總有某顆原子 是直接or間接地來自他人。大家都置身在相同的基礎上,跨過國籍與膚色、穿過古今與生死,你、我與他 都曾先後共用過某顆特定的原子。

縱使大家曾經共用過某顆原子,你、我與他之間 未必有什麼特殊瓜葛。他也許還活著,但你、我跟他 可能一點往來也沒有;他也許早就逝世了,然而也不能因此說之間有什麼牽連,他未必是你、我的前世。
(閒話一下,數百年來的原子流轉,興許你、我與宋朝文天祥 曾經共用過某顆相同原子,然而卻也不能因此說 他是你、我的前世)

不知大家有沒發現?人一生中,整個身體經過幾輪的汰換,人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人。但不管經過多少汰換,事實上,人依舊是原來那個人,因為人的"自我"從未變換!

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

你我有前世嗎? (1)

你我有前世嗎 .........?



那天(04.02),我蠻亢奮地說:我有前世

談到前世,難免要談到"自我";而只有在採用拼音文字的文化中,因為注重分析(包括對人的分析),才會把"自我"當成一個重要議題。

佛教源自印度,在華人民間信仰 扮演活躍角色。佛教主張"無我"(諸法無我),雖也講 前世今生,卻強調沒有"自我"(用宗教的話 "自我"可指靈魂),表示"自我"只是意識的現象。

透過哲學思辨,近代西方理性先驅R.笛卡爾 肯定"自我",提出"我思故我在";德國觀念論學者(如:J.G.費希特) 更重視"自我",不單認為人的主觀意識是真實存在、猶是宇宙萬物的本源。

20世紀 科學方法是王道、重視經驗,然而迄今認知科學(Cognitive science)也好、神經科學(Neuroscience)也好,這些訴諸經驗的科學 還不能深入解釋自我意識(Self-consciousness)。歷來哲學家借助內省(Introspection),一般會把自我意識 看作精神實體(Spiritual substance);但20世紀以來 科學家大皆把自我意識 看成是現象(Phenomenon)、是功用(Function),相信最終可化約為某種腦神經的物質存在

哲學&科學二者雖然立場迥異,有趣的是,近年 雙方在這議題上卻有相互取經的跡象。

我個人探索自體生命,內省之上 更採用自我體驗(Self-experience)甚至自我體感(Self-sensory),這是一種以自體為對象並遵循科學經驗的方法。

舉個簡單例子,我經驗並感受到我自體 有一個"單純自我"。我的"單純自我"是唯一、是存在,若僅是功用或現象,我周〇〇的"單純自我"就不可能唯一。猶如汽車、汽油都是存在,汽車加了汽油 就可以跑動了;從A地到B地的跑動是功用,功用沒有唯一。事實上,我周〇〇、你李〇〇、他王〇〇,大家的"單純自我"各自都是唯一,唯一表示存在

另外,我腦神經的微觀狀態可從量子視角來描述,都屬有限、斷續、相對的"感性"之物質性資料;也許人們還來不及深想,我周〇〇的"單純自我"卻能認識到非物質性的東西,包括:無限、永恆、絕對,以至創造性、超越性等。可見我"單純自我"必跟一非物質機制有關,方能轉成並體認這些"理性"之非物質性形式。由感性昇華到理性,我"單純自我"具有非物質或精神屬性。

根據以上例子與討論,我"單純自我"是非物質的單純存在!有了這樣的體會,方能進一步去論證:你、我確實有前世





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

生命是什麼?(3/3)

生命是什麼 ......... ?


對古中國而言,早在宋明時期,便已發展出中華文化所特有的一套生命哲學與養生工法(古稱性命之學)。

""與"",是古代中國思想的二大範疇。 一是人所內秉的"性",一是人所外承的"命"。性與命關係密切,人若沒了人性,雖生猶死;但若捨身成仁(性),則雖死猶生。

宋明理學堪稱是“現世儒家”的代表之一,主要是探索現實生活中 人們的精神面(心性),予以析心論性、進而修心養性。道教教義融合不少道家學說,道家本是宣揚 道法自然,無為而治;反觀當時道教竟有內丹修煉人士 以 "我命在我 不在天"(出自<抱朴子>)作為修煉的主張,這種透過用養性又煉命方式來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,已儼然是一種“超世儒家”的想法。

上述內丹修煉派系的代表書籍 如: <中和集>(宋末元初)、<無根樹>(明代前期)、<性命圭旨>(明代中期)、<天仙正理>(明代後期)等,無不強調 性命雙修。"秉性"與"生命"的雙修之路可稱人定勝天的壯舉,既修"秉性"(精神理知)的盡善盡美,又修"生命"(精氣形體)的長生長樂。

<易經>是中國思想的源頭,它專講"變易",算是一本隱含時間之書(歐幾里得<幾何原本>則是空間之書)。其中<易•繫辭>:"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 .....",描述天地順時順勢。另<易·說卦傳>:".....八卦相錯。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是故'易'逆數也",顯有暗喻逆時逆勢的作為,這些都影響了逆修返虛的內丹方術。

順生逆修的想法 固然早已流傳,不過直到明初<無根樹>一書 才明確說"順為凡,逆為仙";同時,也發展出了順以成人、逆以成仙(意味長生不老)的完整技術。

道教被民初Mr.梁啟超 叱為"左道惑眾,擾亂治安,歷代不絕"。丹道 會被現代人看成無稽之談,全因傳統中國的性命之說困於系統觀點,凡事都會變動、會生滅以至理論上 就無法達到長生不老(頂多只能用"返虛合道"來結題),當然也無法真正說明生命是什麼(生命又何止是精氣形體)。

其實 早在Mr.朱熹<語類>文中已有︰"事事物物皆有個極,是道理極致。總天地萬物之理,便是太極",便略提到不生不滅的太極,似有打破系統的界線,只是觀念還不很清楚。到了清代Mr.陸隴其<太極論>就有︰"夫太極者,萬理之總名也,....。所有眾理之全,即是所有眾極之全。總括眾極,故曰太極",到此才漸融入西方存有觀念。

天地萬物有個總括眾極的(總)太極,個人認為總太極已具存有意義;如果套用在人身上,太極就是元極(前文稱元神,在此統一稱之),也就是生命本源。一旦納入 元極觀念,丹道就可以經由去蕪存菁、提升層級而強化;性命雙修的道術,也就有機會打掉重練、改進成一套比較合理的生命哲學與養生工法。